炮制偶像互联网时代的反偶像潮流
偶像并非天生,而是被造出来,所谓偶像不过是戴着一个五颜六色的面具在人前风光无限的普通人。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偶像被厂牌推出,而如今,偶像更像是反偶像潮流的产物。
Gangnam Style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已经超过4亿次,以风卷残云的姿态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记录,无独有偶,2004年因为在《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一首She Bangs而一鸣惊人的华裔青年孔庆翔走红全美,之后还迅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Inspiration,大卖近20万张,还夺得过Billboard总榜的第34名,风头一时无两。
上天就是如此公平,给了JustinBieber一副皮囊让他获得花痴少女和脑残粉的追捧,同样也给了孔庆翔和PSY一群忠实的反偶像拥趸让他们品尝走红的滋味。
人们吃惯了山珍海味之后总是会不自觉地对各种平常不起眼的野菜感兴趣,与此相同的道理,见惯了各种被包装得在聚光灯下鲜亮得一塌糊涂的偶像,观众也想换换口味见识一下新的角色。
尽管早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但是只有在互联网时代,反偶像潮流才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互联网具有无限的开放和透明特性,新的社交媒体和社会化平台的繁荣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就像传说中穿新衣的皇帝一般。他们的任何细节和瑕疵都在观众的关注和审视之下被无限放大,那些偶像身上的神话早已经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监视器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破坏殆尽。
对观众来说,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偶像的神秘光环正慢慢褪去,比起那些被操纵操纵的偶像傀儡,观众当然对由自己亲手创造的偶像更加喜闻乐见。
在反偶像潮流的惊涛骇浪中,曾经被人人顶礼膜拜的神像被倾覆,而人们宁愿选择一个简陋甚至破烂的新神作为崇拜的对象。
借助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新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观众需要做的只不过是“转发”、“喜欢”就能有机会参与到制造偶像的过程中去。
这是一种既简单又便捷的满足快感的方式,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使得普通用户掌握了制造偶像的机会和权力。Facebook拥有10亿用户,Twitter的用户达到前者的一半,每月有超过8亿用户访问YouTube,这样大的基数带来的是出乎想象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只要能迎合——不管是刻意还是无意——观众的反偶像倾向,那么就会在短时间内获得以往难以想象的传播力度和密度,各种社会化营销和传播手段更是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偶像潮流就像一股狂潮,无意识的网民纷纷成为背后不自觉的推手。
然而,互联网世界里的观众是极其残酷而冷血的,他们并不一定会对这样的偶像有多少的感情,他们心底盼望的就是看到这样的偶像出丑,他们一心将这样的偶像捧得越高,最后等着看他们摔得越狠,在寻找到新的兴趣点和偶像之后,他们又会迅速地喜新厌旧,投身到新一轮的造神运动中去。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反偶像明星在外形上往往不仅和普通人没有多少差异,甚至常常还没有普通人的水准高,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多大的价值却总能在短期内爆红并获得大家的追捧。
在现代互联网传媒的推动下,这些偶像早流行的同时,不仅受着大家的嘲笑,也从来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反偶像潮流制造的偶像热度永远只有三分钟,支持潮起潮落往往就在倏忽之间。
在YouTube上播放次数最多的Justin Bieber的Baby的观看次数超过7.8亿次,在收获了135万“顶”的同时还得到了惊世骇俗的300多万个“踩”。孔庆翔在推出三张专辑之后就迅速销声匿迹如今在美国找到一份正常职业谋生,而如今Gangnam Style在美国国内也开始逐渐降温。
在这个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观众可以轻松地炮制偶像,同样也能更加幸灾乐祸地抛弃、毁灭它,所有人都乐此不疲地重复着这样残忍的游戏。